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因为执意要在直播间购买一种“茯苓”,53岁的张蔷和儿子刘鹏起了争执。刘鹏说,之前母亲在这个直播间买过灵芝孢子粉,现在又要买茯苓,说是可以治疗风湿病。“我劝她去正规医院检查,还被她说了一顿,闹得很不愉快。”(5月11日 央广网)
据报道,这些主播通常会在售卖“神药”前和其他人物角色连麦,演绎各种神秘莫测、无从考证的剧本故事,营造危机场景,煽动老人情绪。随后便以亲人相称、客套寒暄等糖衣炮弹,推荐老人购买直播间里号称有神奇疗效的产品,但其实这些产品都是初级食用农产品等普通食品。
事实上,这种套路在电视购物时代早已司空见惯。只不过,随着智能手机的“适老化”,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观看行为从电视转向短视频平台,直播带货逐渐取代电视购物,成为新的消费渠道。骗子们也把骗术转移到互联网上,以更隐蔽手法欺骗和坑害老年人。
保健品、普通食品不是药品,更不是“万灵神药”。这些毫无节操的主播,盯上老年人的钱袋子,昧良心卖假货,其所作所为已不只是玩套路,更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,涉嫌虚假宣传和非法代言。
揆诸现实,很多人就算不小心刷到过这类直播,也会因剧本太拙劣、演技太离谱,嗤之以鼻或一笑置之,但就是这样漏洞百出、让人直呼“毁三观”的骗局,缘何却让很多老年人深信不疑,并付出惨痛的代价?
不可否认,这些主播演绎的剧本故事具有一定的煽动性,很多老年人对数字化场景缺少了解,日常与家人交流有限甚至匮乏,更易对这样的剧情专注和投入,从而丧失理智、冲动消费。此外,主播的剧本与当前一些热点新闻相结合,半真半假,缺乏辨别能力的老年人容易成为待宰羊羔。
这也提醒我们,在新的消费环境中,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、掌握基本的防诈骗技巧是必需的,但也应该让监管尽快长出牙齿,提高老年人被骗的门槛,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怀和保护。
随着老年人触网规模越来越大,平台要切实履行责任,对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食品予以顶格管理,及时报告违法行为,早日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。同时,监管部门也应严格查处此类违法行为,深化线索摸排、一查到底,斩断非法产业链。
目前,原先被老年人青睐的电视购物已受到常态监管,但网络直播购物只有模糊的行业规范条例,尚未纳入《广告法》的管控范围。相关立法规范也应提上日程,对直播、短视频带货进行明确管理,还老年人一个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,莫让努力跨过“数字鸿沟”的他们,又掉入骗子精心挖掘的“数字陷阱”。(孔德淇)
关键词:









